盛夏时节,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奔赴田野的脚步。近日,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满载热忱与使命,走进隆化县庙子沟乡十间房村,开展“智教扶困赋能乡村振兴、师生走访点亮希望之光”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以“智教扶困、暖心慰问、实地探寻”为三大主线,在与乡村的深度交融中,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的力量,将关怀注入村民的心田,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希望之光在田野间熠熠生辉。
智教扶困润童心,点亮乡村求学梦
“姐姐,这个我创作的熊猫好看吗?”“老师,宇宙里真的有外星人吗?”在“暑期小课堂”上,孩子们睁着求知若渴的眼睛,围着实践队的队员们不断追问,清脆的童声里满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这里是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智教扶困”行动的第一站,也是队员们与村里小学生温暖相遇的起点。
实践队为这些孩子准备了书包、文具、书籍等“爱心大礼包”,并与他们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更要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希望。”实践队李老师表示,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此次“智教扶困”行动,要在他们心中种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让他们未来能成为建设家乡、助力振兴的力量。
暖心慰问传真情,情系群众解民忧
“佟大爷,我们来看您了,最近身体怎么样?”“高伯伯,这是我们给您带的米和油,您平时做饭要多注意安全。”实践队队员们拎着提前准备的慰问品,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十间房村困难群众家中,开展暖心慰问活动。每到一户,队员们都与村民促膝长谈,拉家常、问冷暖,用真诚的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在与困难群众的交流中,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是倾听者,更是政策的“宣传员”和需求的“记录员”。队员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村民们普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解答他们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疑问;同时,队员们还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实际困难和需求,计划后续联合学院和村委会,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帮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慰问,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同时也能为乡村振兴中的‘民生短板’收集一手资料,让后续的帮扶工作更有针对性。”实践队赵老师说。
探寻风土悟民情,知行合一践初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亲身走进乡村,才能真正了解乡村的故事,感受乡村的变化。”在实践活动的间隙,队员们化身“乡村观察员”,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美好,在与乡村的深度互动中,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在与村里的老党员、村干部的交流中,听他们讲述十间房村的发展故事。今年78岁的徐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十间房村人,他见证了村子从“土路泥泞、房屋破旧”到“道路硬化、庭院整洁”的变迁。“以前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出门都要打手电筒;现在好了,路灯亮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晚上还有跳广场舞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徐爷爷的讲述,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次暑期实践,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服务乡村的行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历练。”实践队队员们表示,通过走进十间房村,他们不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明白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把在实践中收获的感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提升专业能力,用更多元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此次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暑期实践队走进十间房村的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未来,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师生走进乡村、服务乡村,以智赋能、以情暖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