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开展以来,盐山县审计局立足实际,抓实抓好审计立项、实施、整改等环节,为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精准谋划,下好审计项目“先手棋”
坚持将科学立项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首要环节,聚焦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财政资金运行和群众关心热点等关键点,充分征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意见,通过“股室建议、内部研判、党组决策”三级论证,确保审计项目靶向精准、重点突出。2025年共制定财政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国有企业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5方面7项审计,涉及审计项目16个。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后,各审计组充分开展审前调查,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实现从“全面排查”向“精准发力”的转变,为后续审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范流程,筑牢审计实施“压舱石”
为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构建覆盖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印发《审计项目全流程操作指引》,从审前调查、方案编制到证据获取、底稿编制,均明确具体标准和操作规范。严格落实审计“八级负责制”,全面推行审计组长初审、业务部门负责人复审、法规审理部门专职复核“三级复核”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个审计事项都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证据充分,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在今年实施的审计项目中,局党组到审计一线开展督导督查7次,及时纠正审计组存在的问题3项。
三、科技赋能,打造大数据审计“新引擎”
积极适应审计信息化趋势,大力推广“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以“国家金融信息平台•财政金融研究型审计”试点为契机,组建平台使用及数据分析团队,归集财政、社保、工商等多领域数据,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在项目实施前先行开展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疑点线索,变“现场查问题”为“带着问题查”,提高审计深度和效率。在今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审计项目中,审计组运用谷歌地球、百度地图等公共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查询建设项目审计当时无法看到的现场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能够满足投资审计需要的相对准确的定位和测量,辅助判断项目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
四、强化整改,打通审计价值“最后一公里”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实行“对账销号”管理。联合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开展整改“回头看”和专项督查,形成监督合力。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漏洞,提出治本之策,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做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积极探索“内审促整改”新模式,要求全县各内审机构在开展审计监督时,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作为重点关注的审计事项,查阅整改资料是否齐全,检查问题整改是否到位,积极协助被审计单位理清原因,推动被审计单位健全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经常性听取被审计单位内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剖析和整改建议,共同研究制定科学性、可行性的整改措施,持续跟踪整改进度,及时对整改难点进行指导,提高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成效。
五、固本强基,锻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将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根本保障,实施“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新老结对”、案例教学、业务交流等方式,提升干部“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强化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廉政回访制度,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确保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洁审计。坚持在审计现场设立临时党小组,广泛开展联学共建,实现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优势资源互享的良好成效,有力推动党建和业务双向发展、共同提升,为打好审计“组合拳”、把好审计“质量关”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王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