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红旗镇地处滦平县东北部,境内有伊逊河穿流而过,总长度15.3千米,是滦河流域的重要支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最前沿,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地。特别是近年来,红旗镇在《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的框架下,实施了一大批生态保护工程,严格落实了河长制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了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
一、坚决扛起水源涵养和生态支撑的政治责任
红旗镇坚决贯彻落实滦平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伊逊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任务,聚焦“保水源、保水质、保水量”,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建体系。建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生态环保领导机制,倒逼其他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境保护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理念,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年终综合考核目标,切实构建起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化意识保水源。作为“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屏障,滦红旗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始终以为“保水源、保水质、保水量”为己任,多年来累计实施人工造林10.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000余亩、天然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43.49%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为保障“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综合施策抓落实。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严格落实滦平县委、县政府各项要求,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各项行动,依法取缔关停采砂场3家,拆除“河湖四乱”16处;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村环卫一体化,实现所有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严格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制”,聘任河湖管理员13名,强化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辖区内伊逊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二、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理念
红旗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一是生态系统建设有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亿余元,实施了伊逊河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种植结构调整等各类项目40余个,镇域内15.3千米河道全部治理完毕,堤防达标率为100%,有效提升了伊逊河水源涵养能力。二是节水系统建设有成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4300亩,发展优质高效节水作物面积1200亩,新增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亩,有效保障伊逊河水量、水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三是河湖文化建设有品味。通过新建亲水广场,栽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为沿河居民提供了亲水休闲场所;深挖历史底蕴,组织文物保护宣教活动,沿线26处文化遗产得到有力保护;通过建设伊逊河滨河公园和水情教育基地,组织科普研学活动,结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促进河湖治理与保护、水文化传播与河流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展示体系。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伊逊河流域生态水量充沛、水质稳定,已经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景观,周边发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18种、历史鱼类24种、现状鱼类20种,芦苇、香蒲及浮萍等水生植物形成较大群落,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红旗镇已经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三、全面贯彻落实联管联控工作机制
为守护好伊逊河流域万顷碧水,红旗镇主动作为,积极与县河长办、水领办对接,织密扎紧监管网络,形成合力共同守卫绿水青山。一是强化流域空间管控。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河湖管理线要求,强化源头管控,辖区内项目准入前,严格落实“三边三线”核查工作,坚决杜绝违规侵占生态红线、河胡管理线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对辖区内在产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杜绝污水外排影响潮河水质问题。三是加强区域执法联动。联合县水务局、生态环境分局,不间断地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行动,以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畜禽养殖企业守法、“散乱污”整治、流域环境污染隐患为检查重点,沿河排查环境风险隐患,形成了打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合力。
下一步,红旗镇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到承德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实际行动坚决筑牢生态“护城河”,推动红旗镇更好地健康发展、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