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涿鹿县武家沟学区以“阅见乡土,传承文化”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阅读推广活动。活动现场,由该校师生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原创乡土主题绘本《苹果尖尖成长记》、《香椿历险记》正式发布,以童真视角、艺术表达和跨学科实践,成为本年度读书日的亮眼名片。
扎根田野的创作:当童心遇见乡土文化
两部绘本的创作灵感深植于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苹果尖尖成长记》以涿鹿县武家沟镇长疃村的苹果产业为背景,通过拟人化角色——小苹果“尖尖”的成长轨迹,生动展现苹果从开花、坐果到丰收入市的全过程。书中不仅融入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知识,更以细腻笔触刻画果农“疏花疏果”“套袋护果”的匠心细节,让读者在跟随“尖尖”体验四季变换的同时,感受传统农业的智慧与坚守。
《香椿历险记》则以本地百年香椿古树为原型,讲述香椿芽“椿宝”与森林伙伴守护生态的冒险故事。绘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古树保护等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巧妙融合,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童趣化方式浸润童心。
值得关注的是,绘本素材均来自学生的田野调查:三至五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果园、山林,采访非遗传承人、老果农,收集方言童谣、传统农谚,并将实地观察的植物形态、民俗场景转化为画作。“孩子们在果园里数过苹果花,在香椿树下捡过落叶,这些真实体验让绘本充满生命力。”项目指导教师介绍道。
跨学科的美育实践:课堂之外的文化解码
发布会上,主创团队揭秘的“双师课堂”创作模式引发热议。美术教师负责构图、色彩等技法指导,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挖掘方言、传说等文化素材,科学教师则为农业知识、生态理念把关。这种“艺术+人文+科学”的跨学科协作,让绘本兼具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苹果尖尖成长记》中的“疏花原理”配有科学图示,《香椿历险记》的古树保护章节嵌入植物学知识,实现了“一页画一幅景,一段文一个知识点”的创新呈现。
“当孩子们用丙烯颜料描绘果农粗糙的手掌,用童谣体文字记录‘打春阳气转’的农谚时,他们不仅是在创作绘本,更是在完成一场对家乡的深度认知。”艺体教研组组长姬利表示,创作过程本身已成为流动的乡土教育课,许多学生通过项目了解了祖辈的职业故事,甚至主动成为“家乡文化小讲解员”。
从校本课程到文化认同:让书香浸润成长之路
“这是孩子们为家乡献上的成长礼。”校长劣志刚在致辞中表示,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逐渐模糊,而原创绘本通过“可触摸的文字”“可观赏的画面”,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载体。目前,两部绘本已纳入学校“乡土阅读校本课程”,教师团队设计了“绘本里的节气”、“我的家乡手账”等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从阅读延伸至实践——有的班级在校园种植园模拟苹果种植,有的学生用绘本角色设计环保标语,让文化感知从课堂走向生活。正如世界读书日“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的主题所倡导,武家沟学区的实践证明,当乡土文化以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呈现,阅读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带着露水与果香的故事,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传统在创新中延续,让乡村在书香中焕发生机。
用绘本架起乡土文化传承之桥
从苹果花到香椿芽,从田野调查到跨学科创作,涿鹿县武家沟学区的这场阅读活动,不仅是一次书香的传递,更是一次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越来越多“带着泥土味”的原创读物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儿童阅读生态的丰富,更是乡村文化在新一代手中的传承与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