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县地处河北省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面积547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5万亩。年均播种粮食作物达51.41万亩,蔬菜25.76万亩(含复种),蔬菜总产量80.8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6.8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48.7万头,其中存栏25.2万头、出栏23.5万头,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增至130家、404家。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隆化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扎实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强化监管,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高位推动,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规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领导小组,下发《隆化县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要求,狠抓督查考核,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镇(街道)和县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考核评价,兑现奖惩措施,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常态化组织开展督查检查,压实工作责任,倒逼工作落实。通过运用融媒体、新闻播报、微信、微博等宣传手段,在全县广泛宣传创建农安县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众行动的创建农安县体系。
筑牢区域监管,五级网格实现全覆盖。按照“范围清晰、管理便捷、无缝对接、全面覆盖”的原则,积极创建了“县+乡镇+村+产业园区+生产基地”五级网格化监管新模式。因地制宜划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格,269名县级监管员、50名乡镇监管员和357名村级协管员信息全面录入省级监管平台,监管单元层级划分,形成了全县监管有抓手,乡镇监管有队伍,村级监管有支撑的全域监管骨干架构。五个单元以完成本级任务为主要要求,以上下协助为基本义务,以信息互通为联结手段,建立紧密联接、上下互动关系。监管人员身兼生产技术员、政策宣传员、服务信息员、安全监管员多重责任,把监管力道畅达到生产一线的每个节点,织就了一张“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完善追溯体系,落实生产主体责任。一是以合格证促追溯,以追溯促监管。承诺达标合格证和省级追溯平台充分融合,出具合格证并带有追溯二维码。今年,录入省平台生产经营主体836家,在平台中监管次数3108次,生成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7120张,全县已累计开具合格证8.5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21.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种养殖大户及小农户2600余户。二是抓好落实,生产和监管两端同时发力。今年我县采取管行业必须管追溯的举措,将省市下达的追溯任务分解到相关股站,落实到人头,使监管工作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压力,并持续抓好追溯试点建设。今年,我县共完成追溯试点158个。三是全面落实“六挂钩”机制。今年,我县重大创建认定申报、农业品牌推荐、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龙头企业认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所涉及的企业全部实现了质量追溯管理。把追溯作为各项认定的门槛,这样调动生产主体参与追溯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追溯覆盖率。四是部门联动监管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无缝衔接。5月25日,我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联合下发《关于落实食用农产品重点品种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转发省厅《关于落实食用农产品重点品种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公告》,进一步加强全链条监管,并选鸡蛋、西红柿两个重点品种开展全程追溯,把四道营两个养鸡场、鑫绿发和耀翔两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产地准出点,鸿兆超市作为市场准入点,进行全程追溯。
加强风险防控,提高预警预测能力。借助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快县检测中心检测能力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增加设备、扩充人员、增加经费、提高技能,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今年通过“双认证”,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能力。以区域站为检测点建立了速测室开展速测工作。企业进行自检。建立了全面覆盖城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立奖惩制度,打响隆化品牌。结合“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力度,建立健全认证监管和补贴奖励机制,奖励企业11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获证产品占全县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获证的数量37个,认证面积47.93万亩。打造了隆化越夏西红柿、隆化草莓、隆化大米等一批质优安全的农产品。“隆化肉牛”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品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承德北戎牛业生产的“北戎雪花牛肉”被确定为河北省高端精品。9月28日,由隆化县人民政府主办、隆化县农业农村局承办的“隆化牛味.一步到胃”隆化牛肉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在石家庄成功举办。受到了省市领导的直接约见和高度评价。
狠抓源头管控,监管执法上精准发力,突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出台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对农药、兽药等产品全部进行准入评估,开展放心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建立了农资领域诚信经营体系和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实行动态化管理。严格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经营台账制度,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100%可查询、流向100%可跟踪。强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农资市场,禁止农业生产环节投入品非法添加等行为。
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了豇豆农药残留和农兽药残留专项治理两大行动。强化县级巡查检查,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定期开展巡查检查,督促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化规程操作,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和农业投入品管理档案,做到制度健全、数据齐全、产品安全。强化镇级排查,要求各镇(街道)监管站每月巡查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和种植大户2次以上,指导生产追肥和安全施药,排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巡查合力。(王海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