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无数次都找不到人,要不是法庭想办法,我这笔钱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有着落。”近日,张先生(化名)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一面写有“心系百姓解纠纷,情系正义守天平”的锦旗送到隆化县人民法院城区人民法庭法官黄玲玲的手中。
这面锦旗背后,是一个关于城区法庭如何运用智慧与韧劲,破解异地被告“送达难”并最终实现公正裁判的司法为民故事。此案源于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张先生出于信任出借款项,却未曾想被告李某(化名)在借款到期后不仅未能还款,更因身处遥远外地而“人间蒸发”。张先生心急如焚,多次长途跋涉亲赴李某户籍所在地寻找,却始终如大海捞针,无功而返。还款无望,沟通无门,张先生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送达环节立刻成为横亘在审判程序前的第一道“拦路虎”。法律文书若无法有效送达被告,诉讼程序便难以推进,原告的合法权益更无从保障。面对李某电话不通、传统邮寄送达石沉大海、原告自行查找无果的僵局,黄玲玲法官并未简单转为公告送达,而是果断调整策略,决定深挖“基层联络网”,尝试与李某户籍地的村委会取得直接联系。
通过与李某所在村委会沟通,耐心释明案情及协助送达的重要性,村干部被法官的执着与真诚打动,充分发挥其熟悉当地情况、掌握人员信息的独特优势,经细致查找和沟通,最终成功联系上李某年迈的父母。在村干部的见证与协助下,法庭通过李某父母这一关键纽带,成功将应诉材料及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有效送达至李某本人。送达难题的突破,为案件审理扫清了关键障碍。最终,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城区法庭依法作出公正判决,支持了张先生合理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法官团队面对异地送达的棘手难题,没有机械办案,而是积极创新思路,主动下沉基层,巧妙借助村委会这一社会治理末梢的桥梁力量,将“群众找不到”变成了“法庭找得到”,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司法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一面锦旗,一份信赖,一种责任。当程序壁垒遭遇当事人的切实困境,正是法官主动向前一步、巧思善为的担当。下一步,隆化县人民法院将继续坚守初心,用真情化解矛盾,用实干赢得民心,让公平正义在每一起案件中看得见、摸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