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河北讯(张士阳、张丽丽)在疫情防控的“吃劲”关头,东光法院张彦恒法庭利用互联网+微信,线上线下齐发力成功化解一件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尹某与张某二人居住的村庄相邻,2017年6月份张某在天津市承揽装修工程,雇佣尹某为其打工,工作完成后张某欠尹某3500元劳动报酬款,经尹某多次催要张某未能给付,至2019年张某为尹某出具欠条一份后经尹某又再行多次催要张某仍未给付,尹某无奈于2020年1月诉至东光县人民法院。
东光法院自始高度重视农民工与弱势群体案件,此案的审理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在无法采取传统办案的情况下,承办法官郑东凯庭长未因疫情而耽搁,及时利用新媒体与原、被告相互建立微信联系,并通过网络办案系统与微信聊天情景双重方式向双方送达法律文书,审理程序正式启动。
尹某与张某的纠纷属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类型,双方又有邻村老乡的特殊关系,如何让尹某尽快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郑庭长清楚调解结案是审理该案的最佳途径。调解之初被告张某特别抵触,因为张某认为尹某工作没有尽心尽力,故意拖延工期,增加工费,所以不愿给付欠款,即使承办法官多次电话调解仍未果。郑庭长觉得此案不宜再拖应尽快开
庭审理,于是联系好双方,确定了开庭时间,通过网络与微信视频同步进行了审理,在审理接近尾声的时候郑庭长仍继续为双方做调解工作,但因分歧较大,当庭未能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庭审结束后郑庭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此案判决很有可能进入执行程序,赶上疫情的特殊时期,启动程序后会多有不便,无形中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被执行人在天津,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权益兑现时间也是个未知数了。考虑到这些,郑庭长又拿起了电话……,几经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双方终于同意以3000元薪酬了结纠纷。望向窗外华灯初上的街道,郑庭长深深的松了一口气,身心的疲惫已经被心中的喜悦冲谈了。
第二天法官与双方当事人又同屏出现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没有了抵触与埋怨,按照达成的调解意愿双方在互联网庭审系统上签字确认。原、被告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还表示以后会继续合作,在视频中向法官挥手致谢,又过了两天张某向法官打来电话告知,已将欠款给付尹某。
涉及农民工案件一直是法院关注和审理的重点,如何在法律领域内更好的保障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法院人一直探索和追求的,同样法院在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是讨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